一、人参密封为什么不能开
人参密封为什么不能开
人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拥有许多健康益处。然而,大家常常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人参密封后不能随意开启呢?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并解释为什么你应该尊重人参的密封包装。
1. 保持人参的新鲜度
人参通常通过真空密封包装来保持其新鲜度。真空密封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气和湿度进入包装,从而降低了人参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延长人参的保质期并保持其独特的药效。
人参含有丰富的人参皂苷和人参三萜等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在遇到氧气时会氧化分解。因此,如果人参的密封被打开,空气中的氧气会与人参接触,会更容易导致人参中活性成分的丢失。因此,保持人参的密封状态可以防止这种氧化分解的发生,确保人参的新鲜度和疗效。
2. 防止细菌和霉菌污染
人参密封包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防止细菌和霉菌的污染。当人参被打开后,如果不完全使用,人参将处于接触空气的状态,这会增加细菌和霉菌进入的风险。细菌和霉菌污染不仅会影响人参的质量,还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通过密封包装,可以防止空气中的细菌和霉菌接触人参,从而降低了污染的风险。因此,为了确保人参的质量和安全,尊重人参的密封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3. 避免人参变质
人参作为一种中药材,其药效是非常宝贵的。然而,如果人参的密封被打开,人参可能会暴露在空气中,导致其逐渐变质。在人参变质的过程中,其药效和营养价值将逐渐降低,甚至丧失。
人参变质的标志包括颜色变暗、质地变软以及产生难闻气味等。如果你打开了密封的人参,并发现它已经变质,强烈建议不要使用。使用变质的人参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并且其疗效将大大降低。
4. 保护人参的营养价值
人参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而备受追捧。它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等,对促进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营养成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损失。
通过密封包装的方式,可以减少人参与空气、湿度和光线等环境因素的接触,从而减少营养成分损失的风险。这样做可以保护人参的营养价值,确保其提供最大的健康益处。
总结
人参密封为什么不能开?从保持新鲜度、防止污染、避免变质到保护营养价值,尊重人参的密封包装是非常重要的。密封包装可以防止人参中活性成分的氧化分解,保持人参的新鲜度和药效。此外,密封包装还可以防止细菌和霉菌的污染,避免人参的质量下降。同时,密封包装也有利于保护人参的营养成分,确保其提供最大的健康益处。
因此,为了获得最好的人参功效和品质,我们应该尊重人参的密封包装,不随意打开。当需要使用人参时,建议按照说明进行使用,避免浪费和质量下降的风险。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解答了人参密封为什么不能开的疑问,并对你正确存储和使用人参提供了一些帮助。保持人参的密封状态,享受人参带来的健康益处!
二、铁木真封为神仙吗?
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没有被封为神仙,1227年,兴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元世祖时,追尊为太祖,追谥圣武皇帝。
三、开封为啥叫城上城?
开封由于距离黄河很近,在古代历史上曾经饱受黄河泛滥与决堤之患。只因为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冲刷下来了大量的泥土,从而造成沉淀后的河底逐渐升高,以至于在开封段形成了河底的海拔高度比开封的城墙都要高的地质奇观。所以每次黄河决堤都会淹没一次开封城。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中,开封城被黄河淹没过七次,所以每次被淹没后重建的城都是在上一次的城墙上。因此,开封就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摞城”奇观,也被称之为“城上城”。
四、沙僧封为什么称号?
沙僧封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西游记》中沙僧最后被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沙悟净又叫沙和尚,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在书中也称黄婆,土母、刀圭,五行属土,俗称沙僧。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为失手不小心打破了玻璃盏(不是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大唐高僧玄奘西天拜佛求取真经。
沙僧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财好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功德圆满,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
五、开封为何会有温泉?
开封地处华北平原东部,黄河冲积平原腹地。由于地壳运动,开封地区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为温泉的形成提供了通道。同时,开封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为温泉的形成提供了水源。
再加上开封地区的地热梯度较高,为温泉的形成提供了热源。因此,开封地区具备了温泉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从而形成了温泉。
六、古代把什么封为辛?
帝喾
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德行高尚,聪明能干,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岁时,被堂叔父帝颛顼选为助手,因有功被封于辛。
帝喾颛顼死后,侄子高辛即位,是为 帝喾,时年三 十岁。因他出生并兴起于高辛,故史称高辛氏。[1]帝喾即位(部落首领)后,以木德为帝,以亳为都城。帝喾明察秋毫,顺从民意,为老百姓着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见帝喾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诚服的帝王。后订立节气,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深受百姓爱戴。
七、开封为何简称“汴”?
因为卞(汴)水通过开封,故称汴;而战国时这里是魏国都城,称大梁。所以开封就又被成为汴梁、汴京。
历史上这个城市的称呼还有:仓城(最早郑庄公建立时的称呼);启封(启拓封疆之意,因为当时开封在郑国边境上);开封;大梁;东京;汴京;汴梁……今天因为她的市花是菊花,也称菊城。
八、开封为啥叫北京?
北京开封,是明初的“北京”。
开封自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七个王朝曾先后建国都于开封,故称“七朝故都”。开封与中国的郑州、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安阳并称八大古都,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朱元璋攻下开封,改汴梁为开封府,并以开封为北京,洪武十一年(1378年)撤销了开封北京称号。
九、商鞅被封为商君,张仪被封为武信君,哪个级别更大?
商鞅和张仪都是封君,两人在级别上是一样的,不过张仪在权力和地位上是远不如商鞅的,要论在秦国的威望,张仪更是与商鞅无可比拟。
张仪虽然被秦惠文王任命为秦国相邦(相国),看似位居于百官之首,但也只是能参与军政要务和外交活动,实际上张仪并没有什么实权,他更像是秦国的外交部长,军政大权依然在秦惠文王手中。
而商鞅则不同,商鞅入秦得到秦孝公任用后,从始至终都是具有实权的,无论是刚开始的左庶长,还是后来的大良造,都属于职爵一体的高级爵位,既是官职,又是爵位,大良造更是当时秦国的最高爵位,并且掌握军政大权。
至于商鞅为什么没有被秦孝公任命为相邦,原因是当时的秦国没有设立相邦一职,直到秦惠文王继位四年后,秦国才首次设立相邦一职,而且一般是由获得最高爵位大良造的功臣才能担任这一官职,因此商鞅在秦孝公时期,实际上就是秦国的相邦。
毫不夸张地说,商鞅在任职左庶长时,其实际权力都要比张仪的相邦权力还要大(这点在后文具体解释),这时的商鞅已经成为秦国的军政首席大臣,后来秦孝公封商鞅为大良造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只是官职爵位看起来比之前有所提升罢了,实际上商鞅拥有的权力早已达到了顶峰。
等之后商鞅率领秦军击败魏军,收回部分河西地区后,在官职和爵位方面,商鞅已经再也无法提升,秦孝公便赐予商鞅商地的十五座城邑,封号为“商君”,此时商鞅在权力和地位上已经达到了如日中天的程度。
秦国百姓可能不知道国君秦孝公,但很少有百姓没有听闻过商君商鞅之名。秦国所有的大小官员都无人敢与商鞅争锋,就连秦国宗室贵族子弟在商鞅面前也犹如“温顺乖巧”的绵羊,这是因为秦孝公信任商鞅,几乎将所有权力都下放给了商鞅,只要秦孝公不插手国政,商鞅的实际权力其实和秦国君主并无什么差别。
商鞅任职期间不仅拥有治民之权,也拥有统军作战、总管军务的权力,如果有需要,外交方面也能兼任。商鞅就曾代表秦孝公出使魏国,游说魏惠王先行称王,再图霸业,以此来改变魏国图谋攻秦的意图。
反观张仪,他虽是秦国相邦,但只能参与军政要务以及外交活动,而并无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大权。张仪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挂名相邦”,外交才是他的实际职责,也是主要职责。
张仪和商鞅虽然都被封君,名义上的地位并没有什么区别,但要论实际权力,张仪距离商鞅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接下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仪和商鞅在秦国入职的经过,再来对比两人的权力、地位和级别哪个更大。
张仪本是魏国人,在游说之术学成后,便前去游说诸侯,施展抱负,结果还没开始,便被楚国丞相拷打了一番。原来是张仪有一次陪同楚国丞相喝酒时,恰逢楚国丞相丢失了一块玉璧,丞相的门客认为张仪贫穷,品行不端,便都怀疑是张仪所偷,结果差点就被打死。
张仪的妻子对其很是担忧,张仪却说“只要舌头还在就足够了”,之后张仪便去赵国投奔同学苏秦,想要效力于赵国,不过在苏秦的刻意引导下,张仪最终决定前往秦国寻求发展。在苏秦的暗中帮助下,张仪最终得以见到秦惠文王,加上张仪本就口才了得,于是仅凭一张嘴就被任命为客卿。
要知道后来李斯入秦,可没有张仪这么顺利,李斯入秦后先是成为相邦吕不韦门下的舍人(门客),后因才华横溢得到吕不韦的赏识,才被任命为郎官。此时李斯距离客卿一职还有很大距离,之后出谋划策得到秦王嬴政的认可,也才升任为长史,等到计策成功后,李斯这才被封为客卿。
我们再来看张仪,他入秦还不到一年时间,在同年就又升任为秦国相邦。而李斯被秦始皇任命为左丞相是在升任为客卿的二十多年后(大约是公元前218年),在此期间李斯还做了十多年的廷尉一职(公元前237年)。因此李斯在秦国兢兢业业近三十年才最终升任为比相邦小一级的丞相一职(嬴政把罢免吕不韦后,便暂时废止了相邦一职)。
那么张仪是如何升为丞相的呢?基本还是靠一张嘴。在公元前328年(秦惠文王十年),秦惠文王派公子华(嬴华,秦惠文王之弟)和张仪率军攻打魏国蒲阳,一举攻占。不过张仪随后就建议秦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派秦国宗室公子去魏国做人质,接着张仪便去游说魏王:
“秦王对你魏国可谓是宽厚仁德,不仅将攻占的蒲阳归还,还派秦国公子去你魏国作人质,你魏国要是不做出些表示,这可就说不过去了吧!(大意)”
在张仪游说之下,魏国因此将上郡和少梁城割让给了秦国,以此答谢秦惠文王,张仪也因此被秦惠文王封为相国。四年后,秦惠文王称王,之后张仪便开始奉命出使游说山东六国,以“连横”的外交策略破六国“合纵”。
张仪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魏国(公元前322年),经过六年的经营,以及秦国多次出兵攻打魏国作为配合,张仪最终说动魏国背弃了合纵盟约,与秦国结交。不过三年后,魏国就背弃了秦国,重新又加入了合纵,导致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在强大武力下,魏国于次年又归附了秦国。
接着张仪又开始“游说”楚国,用欺骗的方式致使楚国和齐国解除盟约,断绝往来,因此导致楚王大怒,起兵攻打秦国,好在秦国实力强大,楚国未能占到什么便宜。后来秦惠文王要挟楚国,想要用武关外的土地换楚国黔中一带的土地,但楚王因为张仪之前戏耍过楚国,便只要张仪,不要土地。
秦惠文王明知张仪如若去了楚国很难保住性命,但还是想要将张仪遣送到楚国,张仪看出秦王的想法便自请前往,以此可见,张仪这位秦国的相邦还不如一块土地重要。如果换成是秦孝公和商鞅,估计秦孝公是不会为了一块土地就抛弃了商鞅吧!或许在秦惠文王眼中,张仪也不过就是一枚可以利用的棋子吧!
好在张仪用计保住了性命,还游说楚王与秦国结盟。之后张仪离开楚国,又去游说韩王臣服于秦国。张仪因此被秦惠文王封赏了五座城邑,并封为“武信君”。接着张仪又去出使齐国、赵国、燕国,等他游说三国诸侯成功与秦国结盟后,在返回咸阳途中,便听闻秦惠文王去世的消息(公元前311年)。
张仪虽然在秦国任相邦一职近二十年,但待在秦国的时间并不长,不是在游说各国诸侯,就是正在前往游说的路上,连秦惠文王的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以此可见,张仪虽更像是秦国的外交部长,而且还是没有买“保险”的那种,如果哪国愿意用土地换张仪的命,秦惠文王很大可能会选择将张仪交出去。
张仪虽官至秦国相邦,爵至武信君(相当于当时最高等级的爵位),但只是名义上获得了最高官职和爵位,张仪基本上并没有享受到官爵给予他的权力,要说有,那就是和他国外交时可以拿来撑个场面罢了。
秦惠文王去世后,加上秦国大臣们不断诋毁张仪,因此张仪并未得到秦武王的重用,被迫出逃魏国,于一年后在魏国去世。不过张仪对秦惠文王和秦国是真的很忠心,在秦惠文王准备抛弃他时,他还愿意侍奉于秦惠文王,帮助秦国连横破纵,这点不得不令人倾佩!
商鞅是卫国人,早年侍奉于魏国,因不受重用,在听闻秦孝公颁布《求贤令》后投奔秦国。经过几次游说,最终以“富国强兵”打动了秦孝公,从而得到重用。
不过商鞅所说的变法改革遭到了秦国一众守旧贵族的反对,加上秦孝公也担心国人会对变法议论,便先让商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序幕。
《垦草令》实行三年后,百姓都习惯了新法,商鞅于同年被秦孝公任命为左庶长(公元前356年),开始在秦国进行第一次正式的变法改革,在此之前,商鞅在秦国担任什么官职并无记载。
虽然商鞅在秦国工作了三年才被升为左庶长一职,要比张仪不到一年就从客卿升为相邦慢了许多,但两人所拥有的实际权力却是天差地别。
相邦虽然是百官之首,但张仪并没有掌握秦国的军政大权,他只有参与军政要务和外交活动的权力。而商鞅虽然不是相邦,但左庶长是秦国最具实权的大臣职务,不仅拥有治民的政务权,还拥有统军作战并总管军务的军权。
在商鞅变法之前,左庶长就是秦国人心目中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军政首席大臣,当商鞅接掌左庶长一职后,他在秦国的实际权力已经等同于东方各国的丞相一职。
而且左庶长还是职爵一体,不仅是高级官职,也是高级爵位,可以说左庶长在商鞅变法前就是秦国非王族宗室大臣能获得的最高官职和爵位。
反观张仪担任的客卿和相邦都只是官职,直到担任相邦十余年后,因促使楚国和韩国亲善秦国,张仪才被封为武信君,拥有了爵位和封地(大约在公元前318年后)。
在第一次商鞅变法实行四年后,商鞅就获得当时十七级军功爵位制中的最高级别大良造爵位。并作为主帅攻打魏国,直接攻占了魏国的旧都安邑和上郡要地固阳。而张仪成为相邦后也被秦惠文王派去攻打魏国,不过主帅并不是张仪,而是秦惠文王的弟弟嬴华(秦孝公之子)。
可能是张仪的军事才能一般,又或是张仪还没有得到秦惠文王的充分信任,不放心将军队交到张仪手中,毕竟此时张仪才侍奉秦惠文王一年左右,可以说张仪是秦国历史上升任为相邦最快的大臣,即便是秦王身边最亲近的亲人都没有如此殊荣。不过张仪如此迅速的升职速度难道真的正常吗?
试想,历史上有哪位君主会任命仅认识一年不到的外臣为总领百官的相邦一职呢?或许秦惠文王只是看重张仪的游说才学,为此给了张仪一个挂名相邦,让他更方便与诸侯建立外交,从而发挥出最大作用。
秦国的军政大权依然掌握在秦惠文王手中,毕竟秦惠文王在位八年后,才封自己的弟弟樗里疾为十五级的“右更”爵位,又十八年后,身为秦国王族的樗里疾才有封地。难道仅认识一年不到的张仪,还要比从小和秦惠文王一起长大的兄弟还要更亲近、更信任吗?估计这种可能性几乎很小吧!
实际上张仪担任相邦后也没有掌管过秦国的军政大权,虽然担任秦国相邦近二十年,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各诸侯国中游说,直到秦惠文王去世,张仪还在与诸侯游说的路上。
反观商鞅入秦任职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秦国,而且自担任左庶长一职后,便一直掌握着秦国的军政大权,之后商鞅率兵大败魏军,收回部分河西地区后,又被秦孝公赐予商地十五座城邑,并封为“商君”,而张仪仅封了五座城邑。在秦孝公病重期间,商鞅更是独揽秦国军政大权。
可以说秦国历史上最具有权力的大臣非商鞅莫属,接下来便是商人相邦吕不韦。张仪虽然担任的也是秦国的最高官职相邦,但他的实际权力上根本和商鞅、吕不韦没有可比性。张仪只是在爵位上和商鞅的级别一样,毕竟两人都是封君,不过张仪拥有的城邑只是商鞅的三分之一。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十、开封为什么不叫东京?
因为开封古称东京是针对在西边的洛阳而言的,洛阳在西,汴京在东,所以宋朝人把汴京城为“东京”。
北宋有四京: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归德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分别是现在河南省的洛阳市和开封市。南京归德府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
首都东京城内有四条宽阔笔直的大道,称作“御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别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门道旁有人行道、水沟及绿化地。北宋时期作为西京的洛阳是全国文化中心,设有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名相大儒云集洛阳。
北京大名府又称大名府故城、旧大名府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城东北1-8公里处,现是北宋时期北京大名府遗址。以大街、鱼营(即原御营)、双台三个村为中心,东门口、南门口、铁川口(即原铁窗口)、北门口四个村为大名府故城的主要城门。